 9月1日至3日,由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4(首届)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大赛被列入2014第三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的主题活动之一。 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曲迎东教授指导的学生金美玲、秦刚、孙凤双、李广龙等人的参赛作品“超大长径比细孔制备新方法”在此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利用该方法制备的孔径最小可达到0.22mm、长径比达到1800,如此大长径比的微细孔目前未见国内外相关制备技术报道。 本次大赛总计收到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82所高校的325项创新设计作品。
2014年(首届)中国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简介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的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今日在哈尔滨会展中心举行。该大赛是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的主题活动之一。本届大赛主要面向境内高校材料及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同时邀请部分境外高校学生参赛,旨在通过搭建一个视野广阔、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平台,考察学生材料技术的应用及创新能力,为我国新材料企业提供一条发现优秀技术人才及推动技术升级的捷径。本届大赛不收取注册费和评审费,代表队交通及食宿费自理,参赛成果内容不得涉及国家秘密。有关信息请登录工信部、新博会以及大赛指定网站。 大赛以“新材料、新生活、新装备、新成果”为主题,参赛作品以2011年来我国材料类及相关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的最新创新设计成果为内容,如实物、软件、专利、文章以及创新设计理念等,涉及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加工工艺、器件与装备相关技术等众多领域。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境内外82所高校的325项创新设计作品参加了大赛及成果展,共有180项作品入围决赛。
2014中国“华为杯”
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
获奖名单
高分子组(第一组)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学校
|
负责人姓名
|
奖项
|
是否推荐参加特等奖评比
|
14
|
多功能MoS2纳米片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何亚飞
|
一等奖
|
推荐
|
327
|
键合抗氧剂丁腈橡胶的合成与表征
|
华东理工大学
|
顾瑾璟
|
一等奖
|
推荐
|
185
|
具有交替层状结构的聚合物基轻质隔声材料
|
四川大学
|
王朝
|
一等奖
|
推荐
|
50
|
具有药物传递性能的层层自组装多层膜
|
金陵科技学院
|
董岩
|
一等奖
|
|
72
|
聚醚砜改性双马来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代起望
|
一等奖
|
|
194
|
聚合物基形状记忆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
上海理工大学
|
王远雯
|
二等奖
|
|
58
|
含淀粉基膨胀阻燃剂的制备及其对聚氨酯阻燃性研究
|
内蒙古大学
|
屈皓
|
二等奖
|
|
89
|
保水功能缓释肥料研究
|
西北民族大学
|
汪硕
|
二等奖
|
|
445
|
溴化聚(异丁烯-co-p-甲基苯乙烯)的合成与研究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张兰
|
二等奖
|
|
337
|
一种基于磁性粒子诱导取向的高性能EVA热熔胶设计与制备
|
西南石油大学
|
张睿
|
二等奖
|
|
198
|
导电聚苯胺纳米纤维的合成及其在塑料连接中应用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代其隆
|
二等奖
|
|
178
|
原位微纤化技术增强增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共混物的研究
|
四川大学
|
李丹
|
二等奖
|
|
205
|
高性能无铅电子封装用石墨烯/纳米银填充环氧树脂导电胶的研究
|
华南理工大学
|
李富城
|
二等奖
|
|
166
|
一种具有阻燃功能的高强高韧有机玻璃板材的开发
|
陕西理工学院
|
岳凯
|
三等奖
|
|
232
|
玉米秸秆基互穿网络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东北石油大学
|
马东卓
|
三等奖
|
|
269
|
核壳微球的制备及其对环氧树脂的阻燃增韧改性
|
西南石油大学
|
邢云亮
|
三等奖
|
|
76
|
水处理用纤维素-凹凸棒土复合吸附颗粒
|
金陵科技学院
|
孙义和
|
三等奖
|
|
167
|
蓄能聚氨酯分子设计在健康技术方面的应用
|
燕山大学
|
王昭卿
|
三等奖
|
|
|